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分享
——以《防灾减灾工程概论》为例
土木工程学院 时金娜
2018年,陈宝生部长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特别指出“高校要明确所有课程的育人要素和责任,推动每一位专业课老师制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本案例以《防灾减灾工程概论》课程教学设计为例,通过“课程思政=知识点+社会热点+升华点”的课程思政融入模式进行教学设计,将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点与工程案例、社会热点事件融合并升华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其中,使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感染和熏陶,从而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融合,达到教书育人的最终目的。
一、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课程思政应贯穿于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恰当的结合课程内容,渗透德育知识,各章各节均有适合开展思政的知识点。由于篇幅限制,表1中仅选取了《防灾减灾工程概论》少部分知识单元的课程思政设计进行展示。其中,“知识单元”将各知识点汇总为一个主题进行授课;“知识目标”是课堂教学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也是课程标准要求达到的理论学习目标;“思政目标”是根据各知识单元知识点融入课程思政后,在德育方面达到的育人目标;“课程思政对标设计”是将思政内容如何融入课程进行的设计。
表1 《防灾减灾工程概论》课程设计部分内容
知识单元
|
知识目标
|
思政目标
|
课程思政对标设计
|
防灾减灾工程绪论
|
1.了解灾害及灾害类型。
2.理解并掌握土木工程防灾减灾的重要性。
|
1.珍惜时间。
2.爱国主义教育。
|
1.灾难来临,建筑物寿命多一秒,人们就多一线自救和救人的希望,由此引出时间的重要性以及土木工程在防灾救灾中的重要性(此次疫情,火雷山神医院的建设就是与时间赛跑)。
2.抗灾救灾的精神学习。“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殷忧启圣,多难兴邦”“团结一心,守望相助”。
|
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对策
|
1.了解地震的基本概念、类型及其成因。
2.熟练掌握防震减灾的基本对策。
3.了解结构抗震设计与减震控制。
|
1.明确土木工程师的责任。
2.了解地震灾害对于社会的影响。
3.思考问题的思路。
|
1.地震中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多数情况下是由于建筑物倒塌造成。由汶川地震的教训引出土木工程师的责任。
2.1976年唐山大地震,全国笼罩在地震的阴影下。1980年意大利地震引发金融政治危机,迫使内政部长下台。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使关西地区经济起飞化为泡影。
3. 通过地震荷载的计算,学习分析问题的思路,蕴含着《大学》中“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智慧。
|
地质灾害与防灾减灾对策
|
1.了解地质灾害及灾害类型。
2.熟练掌握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成因及其防治。
|
1.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爱国主义教育。
3.量变到质变,明白知识的积累、能力的锻炼的重要性。
|
1.人为因素诱发地质灾害→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土木工程设计合理(减少水泥、钢筋等用量)→减少环境污染。
2.危岩治理的样板工程——三峡链子崖防崩塌治理。
3.“堰塞湖”效应——量变到质变。大学学习 “竹子效应”,基础扎实,一定会厚积薄发。
|
二、课程思政融入模式
下面就生态文明建设举例阐述课程思政的融入模式。
在“地质灾害与防灾减灾对策”讲授中,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掌握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成因。在讲授此知识点时可引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人为因素破坏坏境造成的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产生巨大威胁,保护环境是为了保护人类自己。土木工程中使用的建筑材料,例如水泥、钢筋等,其生产过程中的粉尘、氧化物等对环境的污染不容忽视,因此精确计算、优化设计、合理使用绿色建筑材料等,都是在保证人民安居乐业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洪水灾害与防洪减灾对策”的“防洪规划”知识点中,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治理黄河流域水患的措施。黄河水患存在的原因之一,就是泥沙淤积,此原因导致黄河下游的开封段河床高出了开封市区7~8米。通过国家巧妙治理黄河所展现的智慧,让学生体会到国家为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付出的努力,同时也体现了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先进理念以及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坚定信念。习总书记2018年5月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中也曾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三、总结
从《防灾减灾工程概论》的课程实践发现,通过“课程思政=知识点+社会热点+升华点”的课程思政融入模式进行教学设计,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了提升,学生反映良好,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切身体会到了民族精神的传承、国家发展的速度、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课程思政的作用也得到了良好的体现。
因此,找准课程思政的切入点,使课程与思政自然而然的融合,做到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将思政教育内化于心,这样才能使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做到外化于形,达到教书育人的真正目的。
(供稿:土木工程学院 编辑:教务处 张辰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