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规章制度 >> 学校教学管理文件 >> 管理总则 >> 正文

管理总则

内蒙古工业大学关于全面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能力的实施意见

时间:2021年10月19日 15:36   浏览数:次   来源:  

内蒙古工业大学关于全面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能力的实施意见

校发〔2018〕63号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高等学校又好又快发展办人民满意高等教育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把握时代机遇,积极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建设民族地区一流本科教育,特制订本实施意见。

一、建设目标

全面落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主动面向和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增强“以本为本”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落实“四个回归”,以系统化、结构化改革的思路,深化内涵建设,强化特色发展,注重改革创新,经过5年的努力,基本形成较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明显提高,专业结构有效优化,本科教学水平、人才培养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建设具有我校特色、民族地区一流的本科教育。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优先,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毫不动摇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本科教育全过程,把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格局,形成合力育人、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二)坚持以本为本,成效导向,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把本科教育放在新时代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前沿地位,把本科教育作为学校的立身之本和中心工作,通过制度设计和机制建设,把全校干部、教师的主要精力聚焦到本科教育教学上来,把教学资源、师资队伍、服务保障投入到本科人才培养上来,把质量保障、工作评价、业绩奖励导向到学生培养成效上来,统筹整合校内外资源,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形成课堂内外一体化、理论实践相契合、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的工作局面。

(三)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为主,促进学生“三全”发展。以促进学生全体发展、全程发展、全面发展为宗旨,为学生的学习、成长和发展提供优质资源、有效指导和精准服务。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把学生学习效果提升作为教学活动、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性,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坚持质量优先,特色发展,创建民族地区一流本科教育。加强以提高质量为主线的内涵建设,树立以特色为竞争优势的教育教学观,以加强教学基层组织建设和教师教学能力为坚实基础,以深化课程体系建设为重要依托,紧紧围绕学校定位与发展目标,主动适应对接自治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需求,找准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在错位竞争中建设具有我校特色、民族地区一流的本科教育。

三、具体措施

(一)进一步巩固落实本科教育教学中心地位

1.健全校院两级本科教育教学专题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学校党委统领全局作用,巩固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在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把本科教育放在新时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建立健全校党委会、校长办公会每学期召开本科教育专题会议制度,每两年召开一次全校教学工作会议。各学院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本科教育教学专题研讨会,研究教学中的问题,及时提出解决措施,推动教学质量提升。

2.加强“以本为本”的制度设计和机制建设。持续深化综合改革,大力推进管理重心下移、绩效考核、职称评定、岗位聘任、评奖评优等人事制度改革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把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与效果作为学院运行经费划拨和奖励绩效分配的重要依据,作为教师职称评聘、评奖评优的重要条件要求,充分调动学院作为办学主体的积极性,激励广大教职员工投身本科教学。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监控体系,将资源配置和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保证本科教学经费投入随教育经费的增长逐年增长。注重本科教学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修订完善教师教学规范、教学效果评价、学院本科教育教学质量考核等相关规章制度,狠抓制度落实,提高本科教育管理水平。

3.完善校、院两级本科教学管理责任制度。进一步明确校、院、系在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职责与权限,完善《内蒙古工业大学校院两级本专科教学管理工作办法》,规范工作流程,形成学校总体设计、各部门协作联动、学院具体组织实施落实的工作机制。学校负责统筹全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总体设计,制定制度政策,做好教育教学的组织协调与条件保障工作;学院作为办学主体,负责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教学模式改革等工作;系(专业)是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的基本单位,负责教学任务落实、课堂教学质量保障和课程改革。

4.开展教育教学思想学习大讨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系列讲话、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及有关文件精神,围绕如何提升人才培养能力,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理念、凝聚共识,牢固树立“以本科教育为根本”“以学生为中心” 和“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本科教育观,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指导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为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营造良好环境。

(二)着力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深化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强化教师教书育人职责,完善教育引导、制度规范、监督约束、教育警示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在年终考核、职称晋升、评奖评优中执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引导广大教职工对照“四有”好教师标准,争做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到“四个相统一”。

2.加大人才引育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地区专项资金、政策支持,结合学校实际,充分利用“草原英才”工程、“绿色通道”等政策措施,刚性引进和柔性引进相结合,有目标、分步骤进行高层次人才引进,重点解决紧缺专业师资问题,稳步增加专任教师数量,有效改善生师比和师资结构。加强对现有师资的培养,提高在职教师攻读学位、出国研修、进修访学的支持政策力度,优化专任教师队伍结构。

3.改革教师考核评价制度。细化考核内容和程序,强化教书育人职责,突出工作成效导向,制定《教师教学效果综合评价实施办法》,提高师德师风、教育教学成效、岗位贡献在薪酬分配、职称评聘、奖励激励机制中的影响权重。改革职称评审办法,建立教学型教师职称晋升通道,研究探索实验系列正高职称评聘办法,出台专职实验队伍建设管理办法和行政管理岗位职员待遇管理办法等相关政策,引导各系列、各级别、各岗位教师全方位发展。落实教授、副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制度,明确教授、副教授基本教学工作量要求。出台教育教学奖励办法,突出教学业绩在教学名师等荣誉奖项评审中的条件要求,奖励在本科教学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一线教师,发挥持续激励作用。

4.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完善教师发展计划,引导指导教师做好全周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把教师个人成长发展与学校长远发展结合起来、统筹起来。落实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全面开展教师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提升培训,增强培训效果。严格执行新教师培训和青年教师助教制度。加强教师赴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培训进修项目规划设计,建立校院两级校外教师培训基地,分期分批支持培训,提高培训进修项目与教师本人及所在团队教学科研方向的相关度。拓展多种渠道为教师进行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提供平台。

5.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学院负责本单位教学团队建设组织领导和考核管理工作,要以系(部、教研室)、实验室、实习基地等为建设单位,以专业、系列课程、课程为建设平台,将每位教师至少编入1个团队,每个专业至少成立1个由高水平教师负责的教学团队。形成团队工作机制,定期组织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经验交流活动,促进教学工作老中青相结合,发挥传、帮、带作用,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教学队伍。

(三)重点加强专业特色建设

1.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将学科建设与专业体系建设统筹起来,按照“社会需求导向,资源优化配置,学科相互支撑,专业交叉融合”的原则,结合学科发展战略目标和布局调整,全面优化专业结构,促进专业建设良性发展,建成优势互补的专业群,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

2.建立本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对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修订完善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教学质量标准及监测的具体办法。定期进行专业评估,建立专业建设常态数据库。建立“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联动机制,开展常态化毕业生发展质量追踪调查,综合就业市场、产业发展需求和学科专业建设需求等因素,对不同专业人才需求进行中短期预测,相关信息作为招生计划动态调整和人才培养改进的重要参考。探索制定招生专业预警与退出制度,对于专业评估结果不合格的专业实行预警、削减招生计划、暂停招生,直至停办。

3.推进新工科专业建设。制订落实《新工科专业建设实施方案》。学校设立专项经费,持续支持新工科示范专业立项建设。在深入分析国家特别是自治区新经济、新产业发展态势的基础上,主动对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智能制造、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制造业、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及相关前沿产业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新需求,构建联动协同机制,打破专业、学科、学院界限,促进学科专业融合,投入建设一批新兴专业,改造升级一批传统专业。

4.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出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施方案》,强化“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以及创新型、综合化、全周期的工程教育认证理念,按照“扶优扶特扶强”的原则,优化办学资源配置,明确进度安排与工作要求,大力推进工程教育认证进程,力争5年内,专业认证数量达到15个左右。

5.开展专业招生改革。改革招生录取机制,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部分同类专业尝试探索按大类招生或大类培养,设置共享的学科大类或专业群基础课程平台,拓展专业培养口径。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做好招生宣传整体策划和重点推进,出台吸引优质生源及提高生源质量的工作办法,加强与优秀生源基地的交流与合作。

(四)大力提升课程教学实效

1.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网络、进师生头脑,把正确的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在专业教育过程中科学合理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课程标准中融入思政内涵,充分挖掘学科专业和每门课程的德育元素,发挥专业及课程的德育功能。推出一批育人效果显著的精品专业课程和示范课堂,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政理论课教学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

2.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结合新工科建设、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及《国标》对标贯标,以国家、自治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为导向,进一步修订完善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完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达成度、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3.分类开展课程建设。加强通识教育,遴选覆盖面广的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进行重点建设,夯实学生理论基础,提高综合素养。提升专业课程质量,采取学院主导、分批建设、学校验收奖励的方式,每个专业遴选部分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进行立项建设。开展双语教学课程建设立项,提高学生专业外语水平。落实课程负责人制度,对于盖面广的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实行责任教授制度。加强教材建设管理,选用优秀教材,编写特色教材,开展优秀教材评选工作,保证马工程重点教材统一使用。

4.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以增强学习兴趣,促进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适应新生代学生学习特点与需求,依托网络教学平台,以混合式课程、大型网络在线课程(MOOC)、校内网络在线课程(SPOC)建设为重点,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优质丰富的网络课程资源,完善网络课程学分认定办法,将线上学习和线下教学有机结合,构建“互联网+教育”的教育教学新形态。在满足校内教学需求基础上,重点建设一批优质特色MOOC,争取进入国家精品在线课程行列,提高学校影响力和贡献度。试点改革公共基础课重修方式,采取网络课程学习与线下小班辅导相结合的修读方式。适应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探索实施新生通识基础课程先修制度,研发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网络先修课程,并予以学分认定。

5.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习革命。依托教改立项、课程改革立项等,大力推进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引导教师注重教学设计,根据专业、课程、学生特点,制定实施个性化教学方案,以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多样化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积极探索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体验式、项目驱动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打造“教与学”师生共同体。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加大对学生能力和学习过程评价的比重,以多种形式的课程考核检验课程目标达成度。加强对学生课下学习的监控和指导,实现课前课中课下一体化教学。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改善教室资源数量和条件,逐步缩小班级规模,增加小班、中班授课数量。

(五)强化实践育人功能

1.加强实验教学队伍建设。大量补充实验师资数量,研究探索实验系列正高职称评审办法,建立较为稳定的专职实验教师队伍。开展专项培训,提高实验教师教学水平。加强学院实验室建设管理和实验教学组织管理工作,落实负责人,明确工作职责。加强实验教师同专业教师间的交流,在职称晋升和聘岗考核中明确专业教师的承担实验实践教学工作量要求,引导教师在实验实践教学上投入精力。

2.统筹实践教学资源。大力建设实践教学场地,加快机械大楼、能动大楼和电力信息大楼等建设进度。充分发挥和利用好新改建的工训中心教育平台作用,建设跨学科实验实训共享平台,加强学院实验设备管理,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提高实验室管理信息化水平,落实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为学生提供网上预约、自主管理的实验环境。学校依据各学院对学生开放实验室情况,给予教学补偿经费。各学院根据学生进入实验室的时间长短和取得的实践效果,计入相应的实践课程成绩。

3.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开展基于项目设计的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更新、增加实验项目,尤其是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数量,加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力度。进一步增加实习经费投入,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践基地,使实习实训融入到企业生产过程中,出台政策,支持学院利用假期组织实习实训。增强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的实质性关联,提高毕业设计真题真做比例,建立健全盲审制度,开展校院两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评选。

4.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引进一批在线开放创新创业课程,建立完善相应的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本科教育全过程,组织实施好“专业创新实践”,挖掘和充实专业教育课程中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鼓励教师开设有关思维训练、研究方法、创新方法、学科前沿等内容的课程及各类讲座,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学科专业竞赛,将参赛项目培训指导与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结合。

5.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整合利用校内外资源,加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探索创新多种形式的教学、科学研究、行业实践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机会。实施弹性学制,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加大创新创业教育专项资金投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建设和以“互联网+”大赛为代表的高水平学科专业竞赛,组织专家对获奖级别和竞赛类别进行认定。提高学生参与各类行业专业竞赛比例和竞赛成绩,把指导学生参赛及获奖情况与教师工作量核算、业绩奖励和职称评聘等挂钩。

(六)协同促进学生学业发展

1.完善协同育人体系。深化校企合作育人,充分利用企业工程实践优势,建立有效的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实现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培养过程的各环节。强化科教协同育人,出台政策要求和鼓励教师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吸纳本科生参与科研课题,结合科研指导学生进行实习、毕业设计、科技创新研究与实践,实现科研促进教学、科研反哺教学。深化学科协同育人,促进学科专业融合,鼓励跨校、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开展新工科专业、双学位专业、辅修专业、联合课程、联合课程设计、联合毕业设计等本科人才培养项目。推进国际合作育人,拓展本科生海外交流项目,采取多类型合作办学模式,扩大本科生对外交流数量和规模。拓宽学生参加国际比赛的渠道,加大支持力度。

2.加强学业发展指导和学业过程管理。建立全程化学业发展指导体系,把握教育规律和学生特点,多部门协作制订学生成长导航计划,制订落实年级(学期)专业认知教育与专业思想教育方案,责任教授和学科专业带头人要积极承担学生专业思想教育和学业发展指导工作。发挥第二课堂在思想引领和实践育人方面的作用,落实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从新生抓起,引导教育工作前置,强化入学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学习生活习惯和学业规划与发展意识。加强对学生学业发展指导,协同推进学业导师、学业警示、低年级学生晚自习、学业困难学生帮扶等工作,助力形成良好育人氛围。

3.加强学风建设。强化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体系,注重分工协作,形成上下联动的合力机制,形成一整套管总有用的学风建设协调互动的工作机制。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以师风教风为引领,提高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吸引力。严肃课堂教学秩序,保障课堂出勤。大力加强诚信考试宣传教育,营造公平公正的考试环境。不断改进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客观真实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加强学生日常管理,规范学生日常行为和良好学习习惯养成,促进家校协同,形成教育合力。

4.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完善全程化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加强就业指导相关课程建设,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职业规划与发展意识,着力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力。积极开拓区内外就业市场,加大就业工作站建设力度与合作力度,提高就业质量。探索引入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

5.加强校园文化与环境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融入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宿舍文化和网络文化中。建设好校史馆,传承“唯实尚行”的校风,作好“博学躬行 尚志明德”校训的宣传教育,守护好工大人的精神家园,提高文化育人水平。加强校园、教学楼公共区、公寓宿舍公共区环境设施建设,提高视觉设计水平,打造具有工大特色的大环境和学科专业特色小环境,增强大学文化气息,浓郁学术氛围,在教室、图书馆之外营造更加多元、立体、丰富的学习空间,为师生提供更多人性化的学习交流场所,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受到熏陶浸润和感染。

(七)加强人才培养质量保障

1.完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探索建立以学校为主,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社会机构、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设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构建教学质量状态监测机制,将院系评估、专业评估、课程评估等自我评估形成常态化,加强对相关状态数据的收集、分析及利用,建立教育质量信息分析和预警机制,强化对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指导和监督,形成持续改进的长效机制。

2.完善教学质量标准。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各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充分发挥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纠偏和提高的双重功能。全面客观评价学生学习效果,逐步完善学生综合性评价体系和学生学业状态监控机制,加强培养过程管理和学业考核,提高学分绩、学分绩点对各类评奖评优、保研、就业等的影响度,取消“清考”制度。全面客观评价教师教学水平,优化完善评教指标体系,突出成果导向和教学实效,发挥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结果的示范和正向激励作用,引导鼓励教师通过多种改革尝试提升教学效果。

3.提高教学资源配置保障力度。确保本科教学经费持续增长,加大实践教学和实践基地建设经费,保证各教学改革专项资金投入,优化教学经费使用范围和审批流程,实行“以奖促建”,对经评估结果优秀的教学项目进行奖励。加快智慧校园建设,为广大师生提供便捷的信息化服务。改造传统教室,建设一批能满足小班化、研究型、研讨式教学需要的交互式教室和智慧教室。积极改善基础办学条件,加快机械大楼、能动大楼、电力信息大楼等项目建设进度,尽快立项建设新城校区科学实验大楼、金川体育馆项目,完成新城校区工训中心和图书馆改造工程。

4.加强精细化教学管理。进一步提高职能部门、教辅单位服务本科教学意识、能力和水平,通过建章立制、协同联动、调查研究、整合资源、明确标准等,提高工作效率,提供精细化的教学管理服务。提高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全面升级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建成以教务管理系统为主干、覆盖所有教学运行环节、技术先进的综合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加强数据治理,提高学校各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共享水平。

上一条:内蒙古工业大学推进“五育并举”“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方案

下一条:内蒙古工业大学关于加快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