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工业大学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实施办法
(2022年第13次校长办公会议研究通过)
内工大 校发〔2022〕32号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内蒙古自治区党委高校工委自治区教育厅关于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方案》《内蒙古工业大学推进“五育并举”“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方案》《内蒙古工业大学课程育人实施方案》等文件,制定本办法。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完善教学设计,强化教学管理,挖掘提炼各类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二、建设目标
依据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着力做好“一建二强三培”工作,建立科学合理多元的课程思政建设标准和评价体系;强化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切实提升结合教学情境的课程思政教育效果;强化教材建设与选用管理,提升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和系统性;培育一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培育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培养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形成“院院有精品、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统筹推进
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紧密结合专业建设、团队建设和课程建设等综合改革任务,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根据不同学科专业、不同类别课程属性特点,加强分类指导、明确育人目标、强化教师培训,不断提高课程思政建设水平。
(二)坚持教师主导
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育人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和激励教师切实承担起育人责任,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提升教师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和教书育人能力,以实际行动落实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的要求,提升育人成效。
(三)坚持改革创新
聚焦课程思政建设中的热点、重点和难点,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着力解决课程思政建设基础性、关键性、前瞻性问题。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建设内容
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修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一)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提高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修养,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不断追求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三)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
(四)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
教育引导学生学思践悟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想和信念,深化对法治理念、法治原则、重要法律概念的认知,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自身权利、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化解矛盾纠纷的意识和能力。
(五)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
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各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
五、重点任务
(一)坚持成果导向,科学构建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把人才培养成效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首要标准,根据不同学科专业实际,研究制定科学合理多元的课程思政建设评价体系。在专业、课程、实践环节等评价标准中以及教学比赛、教学成果奖遴选等评审指标中设置“价值引领”、“德育功能”观测点。将课程思政开展情况和效果作为课程育人成效的重要指标之一,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学院教学考核和教师职称评定、评奖评优、绩效考核的重要方面,引导学院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二)加强分类指导,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分类设置各学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任务和育人重点,建设符合我校实际和特色的课程思政素材库,培育选树100门左右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每个专业至少有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建成校级以上课程思政示范课,宣传推广成功案例,做到“门门思政有特色”。
——理工类专业教育课程。注重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文学类专业教育课程。注重在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维度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经管法学类专业教育课程。注重在课程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
——艺术学类专业教育课程。注重在课程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实践类课程。专业实验实践课程,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探索创新精神、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要注重让学生亲身参与,增强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社会实践类课程,要注重教育和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
(三)加强统筹推进,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专业特点,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中明确学生的德育发展指标,做到“个个专业有思政”;完善课程标准,每一门课程均在教学目标中设定德育目标,做到“门门课程有思政”。立足内蒙古地方历史文化,依托校史馆、红色资源基地等,结合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提升教育效果。
(四)加强培训交流,培育教学名师和优秀团队
加强教风建设,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强化教师教书育人职责。将课程思政培训纳入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常态化培训体系,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和教学能力。加强学习交流,开展课程思政技能大赛、示范课堂观摩、建设成果展示、专题研讨等主题活动,多渠道吸收借鉴其他高校先进经验。发挥基层教学组织作用,建立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合作的集体教研制度。加强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建设,设立一批课程育人教改项目,研究凝练一批课程育人建设成果,培育选树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教学团队。
(五)加强教材建设,规范教材编审和教材选用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强化各学科专业教材建设,按照《内蒙古工业大学本科教材建设与管理办法》,严格执行选用教材分级审核制度,思政课教材做到100%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其他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等课程优先选用国家级和省部级规划教材等优秀教材,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应用尽用;鼓励编写特色教材,不断提升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和系统性。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各项建设工作,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处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协作联动、各学院落实推进的工作体系。构建由“学校-学院-系(教研室)”纵向层级体系和“系主任(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课程主讲人”横向层级体系共同组成的“一纵一横”工作机制。
(二)提供支持保障
学校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稳步推进。通过项目形式对课程思政改革研究工作提供资助,加强中期检查,实施动态管理,确保专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鼓励各教学单位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工作推进有力。
(三)强化责任落实
各部门、各学院要结合本单位实际,细化任务分工,强化责任落实,确保各项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落到实处,加快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全面提升育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