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教改动态

【课程思政】《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与反思

  • 发布日期:2020-04-29
  • 浏览次数:14001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与反思

——马克思主义学院 武云霞

 

2004年第十届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年会正式将《大学语文》定位于“高校素质教育”范畴,落实于“人文素质教育”层面后,《大学语文》课程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已成为共识。2014年,习总书记提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凸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引发了学界对包括《大学语文》课程在内的关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群的讨论。《大学语文》课程的思政教育作用已经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同。基于对《大学语文》“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化人”的课程性质的认识,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始终关注如何从教学实践层面将课程思政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一、课程思政教育与《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整合拓展

我们认为《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整合与拓展既要关注深入挖掘其课程思政资源的原则,也要考虑工科院校学生的学情实际,故遵循以下两个标准进行:

1.重人文针对工科学生人文素养相对薄弱的学情实际,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精选代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精髓意义的内容进行拓展,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中和中庸”(人与国家社会)、“修身克己”(人与自我)等,力图在教学内容中体现人文素养的核心,即对个体和人类尊严、命运、生存意义价值以及人性的关怀,使学生在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充盈文化底蕴,建立文化自信,培育中国精神。如讲授《礼记·大学》这一课时,我们又在教材内容之外为学生拓展《中庸》经典段落“君子素其位而行”,使学生了解儒家所提倡的凡事向内寻求力量且脚踏实地的君子行事之风。

2.重原典重原典也就是回归经典,强调对经典的基础文本阅读、内涵意义的理解与情感价值的内化。同时依据工科学生阅读实际以及阅读兴趣,尽可能制定满足不同专业,不同阅读层次需要的阅读书单。以课堂教学为主导,“经典精读”“经典重读”“经典导读”等多种形式并行,发挥经典作品启迪心灵,唤醒真善美的积极作用。目前《大学语文》实践教学中的“经典阅读及书评写作”部分就是在这一方面的尝试与探索。

二、课程思政教育与《大学语文》的教学设计

我们认为只有将课程思政元素渗透到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当中,使之成为课堂教学内容及活动开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才可能实现课程思政教育的真正落地。我们的尝试如下:

1.将课程思政内容明确为课程教学目标

将思政教育内容作为明确的教学目标,置于“情感价值目标”的范畴,便于相关教学活动围绕这一教学目标展开。如我们在讲授《楚辞·渔父》时,将对“屈原所代表的高标人格和深沉的爱国情怀的认同”作为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而《论语·先进》一课,则是将“如何面对人生困境”作为教学目标之一。

2.设计围绕课程思政目标的教学活动

课程思政的真正落实还需要相关教学活动的加持方可实现。课程思政教育不是几句话的简单提及,而是一种层层深入的价值情感的推进,而这种推进又必须寓于课程活动之中。如《楚辞·渔父》将“屈原的高标人格和深沉的爱国情怀的认同”作为教学目标,就要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对其不断推进强化。我们会在课前让学生搜集查找屈原生平的资料,目的是尽可能使他们从屈原的生平中捕捉有助于理解“屈原精神”的线索信息,如屈原的政治才干,他遭受流放的原因等等;而课堂讲授过程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则有意识地加入凸显屈原高标人格的材料,对课文文本形成补充,如引用《离骚》《橘颂》的经典诗句;同时还会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就“屈原精神”的实质进行探讨。

3.对课程思政目标的教学评价与反馈

课程思政教育是一种情感价值的教育,对与其相关的教学目标达成度的评价比较困难,但不是不可尝试。我们曾采用学习反思的形式,取得较好的效果。仍旧以《楚辞·渔父》为例,“对屈原精神的体认”这一目标的确立,是针对存在于学生中的对爱国精神理解之肤浅,对民族英雄自我牺牲的淡漠等思想问题。所以,我们会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会给出相关材料(“端午节”为屈原的节俗演变过程及文化意义),再结合学生查找的屈原生平资料,请学生思考并指出“屈原太想不开”“屈原遇到挫折就放弃生命”“屈原一言不合就跳江”等言论的谬误。这在一定程度上既是一种反驳,也是一种自我反思。一位在发言中戏称屈原“一言不合就跳江”的学生,课后发短信说“今天我明白了屈原的自我牺牲”。而这个短信也提示我们可以让学生将学习反思转化文字,目前《大学语文》的优慕课则是一个很好的发表学习反思的平台。

以上是《大学语文》教学在融入思政教育方面的一点体会和心得,对我们今后教学的开展应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对过去课程思政教学的反思

1.《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育的迁移与体验

融入课堂教学的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能力一样,也需要经过迁移和体验的过程,才可能获得学生的情感价值认同,最终内化成为能力和修养。这就关系到课堂以外实践问题。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尝试将课程思政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融合,比如推荐具有核心价值观意义的经典文本和经典电影供学生阅读观看,并进行书评和影评写作。我们认为实践的形式还可以多样化,这将是今后努力探索的方向之一。

2.《大学语文》课程思政与现代教育技术

针对《大学语文》课时数量有限的教学实际,如何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为工科学生提供更多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资源,最大程度拓展课程思政教育的维度,也是今后教学研究的内容之一。

综上,尽管我们在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中,已经有了一些简单的心得和体会,但如何让课程思政能够在教学中真正落地,还需要在优秀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教学实践反复琢磨,不断尝试调整。

《大学语文》的课程思政教育任重而道远。

 

(供稿: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教务处 张辰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