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工业大学课程建设与改革实施方案
校发〔2017〕51号
一、总则
课程教学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课程建设是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专业建设的基础,课程建设水平直接体现学校的教学水平,并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多年来,学校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精品课程为龙头,在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教材建设、考试环节改革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全面推动各系列课程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为了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做好课程建设工作,根据《内蒙古工业大学“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内蒙古工业大学“十三五”学科专业发展规划》,特制定本方案。
二、指导思想
体现时代精神,遵循教育规律,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趋向,紧紧围绕学校“十三五”规划中的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按照“坚持育人为本,注重内涵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教学改革思路,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以课程特色树品牌”的观念,通过打造“一流本科课程”,助力实现“一流本科教育”乃至“一流大学”建设目标。
三、基本原则
1.以“坚持立德树人,拓宽知识基础,加强应用实践,尊重个性发展,培育创新精神,追求卓越目标”为原则,优化课程体系。
2.深化教学模式改革,鼓励多样化的教学改革尝试,注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关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角色的转变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从“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满足个性化人才培养的需求。
3.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优势,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鼓励优质教学资源数字化、视频化、网络化。
4.优化和精简课程教学内容,把知识结构的重心放在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上,帮助学生形成有生成力的知识结构,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5.加强课程建设的分类指导,以项目化建设为依托,发挥其示范性作用,带动其它课程的建设。
四、建设内容与目标
1.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以自治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为导向,采取顶层系统设计的方法,修订完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引导各专业优化课程体系,搭建基于模块化分类、必修与选修交叉、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通识教育课程群和专业教育课程群,将总学分压缩至150-180学分之间,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和选修课比例,将学习自主权最大程度地交给学生,为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奠定基础。
2.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引导教师依托课程改革立项、教改立项等,大力推进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积极探索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等教学方法;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式,以课程考核检验课程目标达成度,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评价,加强对学生学习的过程监控与指导,根据课程性质和特色,灵活选择多种评价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教学参与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依据“有特色、多样化、高质量”的原则,将信息化教学改革作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推进方式之一,以满足校内教学需求为前提和基础,以信息化教学平台为依托,启动混合式课程建设立项,集中力量将其打造为信息化教学示范课程,并逐步推进和普及信息化教学方式的运用。“十三五”期间,遴选50门左右的混合式教学示范课程予以立项建设。
3.开展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建设工程
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英语、思想政治理论课等通识教育基础课程是传授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是对学生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课程,是学生掌握知识、获得能力的基础,是提高人才专业素质的保证。应树立并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精简教学内容,选用适合教材,改革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考核评价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程学习合格率,改善教学效果,从而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科学的治学态度和方法以及在新的科技领域开拓创新的能力。“十三五”期间,遴选10门左右的通识教育必修课程予以立项建设。
4.启动专业教育核心课程建设工程
专业核心课程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在某一学科专业应用领域中的核心知识和核心能力。应充分体现专业特色和对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度,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积极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从而有利于学生掌握学科专业领域思维方法,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十三五”期间,实行学院主导、分批建设、学校验收奖励的方式,每个专业遴选3-5门,共计150门左右的专业教育核心课程予以立项建设。
5.启动选修课程建设工程
规范选修课管理,扩大选修课的数量,提高选修课质量,遴选我校教师开设的通识教育选修课和专业教育选修课予以立项,将其打造为特色鲜明、教学效果好、学生认可度高的示范课程,发挥辐射引领作用。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立项建设目标和重点: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加强学生综合素质与素养、促进学生自由、和谐、全面发展为目的的课程。应立足于扩大学生知识领域,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复合性知识结构,多视角分析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利于促进学校文化建设和彰显大学精神。“十三五”期间,遴选50门左右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予以立项建设。
专业教育选修课程立项建设目标和重点:专业教育选修课程是面向本专业学生、体现专业特色和专业发展方向、以拓宽学生专业知识视野、培养学生专长为目的的课程。应根据各专业培养目标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调整其内容结构,引导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和新成果、新趋势、新信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专业创新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开展研究性教学,充分发挥其研究功能和创新教育功能。“十三五”期间,每个专业遴选2-3门,共计150门左右的专业教育选修课程予以立项建设。
6.继续开展双语教学课程建设
适度开展双语教学课程建设工作,并鼓励上述各类课程以“双语教学”的形式进行建设。“十三五”期间,建设期满的双语教学课程均需通过认定,新增10门左右双语教学课程建设项目。
7.加强教材建设
本着“选用优秀教材、编写特色教材”的原则,积极选用优秀教材,鼓励教师编写和出版高水平、有特色的教材和讲义,适度提高教材立项的资助力度。“十三五”期间,新增自编教材立项项目50部左右,公开出版教材50部左右。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网络教学平台建设
升级拓展网络教学平台功能,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优质数字化资源的共享水平。为课程建设提供工具和依托,辅助创建在线课程,实现课堂教学互动,开展翻转课堂、混合式课堂等多种教学模式,创建学习空间,进行资源管理与共享等。
2.人事制度与资金投入保障
在职称评定及各类考核办法中,进一步加大对教学研究的权重和认可度。完善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以加乘系数等方式对教师的教改投入给予奖励。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对遴选出的课程建设项目进行重点资助。
3.教改项目重点扶持
重点开展针对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增加教改立项数量,鼓励跨学院、跨学科组成教学改革研究团队,共享资源,合作开展相关研究,提升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综合性、交叉性,通过“以教研促教改,以教改促教学”的方式,鼓励、支持教师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和提升教学质量的尝试探索,加快课程建设步伐。同时,遴选其中的特色项目进行重点培育,支持其申报高级别项目或教学成果奖励。
4.完善课程教学质量标准
梳理并统筹设计制定各类教学文件规范及要求,增强其教学指导性、实用性、灵活性和创新性。按照规范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整合性与特色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为本等原则,与专业培养标准及要求相结合,全面修订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使其真正成为教师开展课程教学、进行教改研究的指导依据。进一步完善课程质量评价标准,将学生评价、教师评价、专家评价等相结合,突出成果导向和教学实效,鼓励教师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改革探索。强化教学设计,引导教师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为目的,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对教学过程的合理组织和有序安排,制定并实施个性化教学方案。
5.加强教师交流与培训
加强课程团队建设,实行“一课多人”及课程负责人制度,形成集体备课、教学研讨的机制。与课程改革密切配合,通过开展讲座、专题辅导等多种形式,开展系统化的教师培训,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学术水平。搭建平台,为教师开展课程改革和教学研究提供服务,定期组织教师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大力推广应用教师取得的教改研究成果,营造良好氛围,提高教师教学改革的创新能力、指导能力。